决定论:我现在的结果,是过去的原因所决定的
目的论:过去的原因无法直接决定现在的结果
我们许多时候感受到的情绪和驱动的思考,是目的决定的,我们不自觉的结合了目的和经历,产生所需的情绪和思考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认心理创伤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闭居者的心理:渴望被关注,恐惧出门后的平庸
(愤怒在面对不同的对象的时候,我们却自然的收放)愤怒只是可收可放的一种“手段”,为了达到我们震慑他人的目的,不自觉制造的情绪。
你喜欢自己吗?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没人纯粹作恶(没有好处),不幸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因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我们生活的方式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生活方式并不是被安排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重新进行选择。
然而重新选择,改变就意味着又要出现陌生的场景和风险,可能有更加痛苦和不幸的生活等着自己。即使人们有各种的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这需要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的心理学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的此时此刻的自己。
案例:不喜欢自己对对你而言是一种善
为什么你总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目的在于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心理逻辑:因为我有这个缺点才会遭人讨厌,只要我没这个缺点一样会很讨人喜欢,于此,讨厌自己是一种善,因为这说明我还有被喜欢的可能,只是因为有这个缺点罢了。
如何迈向新的图景,鼓励,勇气。
困扰我们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解释”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如 1.55 身高,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认识 1.55
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普遍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即追求优越性
这种自卑感实际上是促使我们进步的原始动力
区分自卑感和自卑情结。后者将自卑感当作借口,没有改变和努力的勇气。
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都源于没能有勇气通过健全的方式发展,后者因为不能忍受“因为没有 A 才做不到 B”的自卑情结,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沉浸在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夸耀不幸,通过借助不幸来表现的特别,变相达到优越性的目的。
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答案应该是婴儿,在最无力的阶段确支配着成年人,也是觉得自己最强大的时候,天地同心 hhh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不知不觉中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看作敌人。把别人的幸福,看作自己的失败,所以无法给予祝福。
当认为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世界会变得皆然不同。
许多时候的争吵不在问题本身,而在权利之争。争斗就会有胜负,可能引发“复仇”
遭遇斗争的时候,不是说要忍耐,因为产生忍耐这种思考方式的前提仍在斗争思考之中,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发怒只是表达的工具,要意识到语言可以做到有效的交流。
优越性并不需要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体现。我们不需要迫使他人屈服,让对方承认失败,这种做法还是在权利之争中。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要求
行为:
支撑上述行为的心理目标:
上述目标可以通过阿德勒所说的直面“人生课题”来实现。
即 工作课题 交友课题 爱的课题
一个个体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或者紧张,那即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
亲子关系是最难处理的,最不可取的办法就是消极等待。
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对方其实没有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罢了。
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
选择和造成什么样的人生情况的责任大多在自己,但无论一个人生活的多么消极和颓废都不是道德问题,也不知要去评判的问题,这是个勇气问题
否认寻求他人的认可
赏罚教育体制下,我们倾向于无认可就不做。
我们没必要满足别人的期待,与此同时,他人也不知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的。不要尝试控制别人。
人际关系的矛盾起因于对别人剋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判断课题归属的方法,这个选择的结果由谁承担。
把马儿带到水边,不强迫其喝水,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
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是对方的课题。
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读书的时候如果离得太近就会什么都看不见。想要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离得太近,就无法正面对话。
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的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的回报”,这种想法,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受其约束
课题分离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干涉他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
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倾向于不被讨厌,这是本能的,如同滚石下滑,对抗这种本能,对抗这种自然性,无惧他人的讨厌,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这便是行使自由的代价。
人际关系改变的转机一直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作出改变,是我的课题,对方如何反馈,那是对方的课题。
(201009 跨过了我的人生谎言,我迈出了我尝试转机的一步,原来一直都不是一个必要性的问题,还是一个勇气的问题。)
课题分离不是要疏远他人,而是为了理清关系
人际关系的终点在共同体的感觉
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尽力迎合他人来满足自己认可的需求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一直在关心他人怎样看待自己,
归属感要积极参加到共同体中,如果认为自己是中心,自己的行为就会很被动。但自己只是共同体的一部分,并不是中心,归属感需要主动才能获得。
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反对纵向关系,提倡横向关系,这种关系虽不同但平等。
案例:经济地位和人的价值毫无关系,公司职员和家庭主妇只是劳动场所和任务不同,是随不同但平等的。
平等的关系中,援助的表现是鼓励。
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操纵的纵向关系。更重要的是表达感受。
勇气来源于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看待他人。
如果你与某人建立了纵向关系,你会情不自禁的纵向把握所有的人脉关系
意识上的平等和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夜 认真的人“活在当下”
共同体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为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中,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他者信赖中,这种相信是不加条件的,绝不决定背叛的不是你,而是他人的课题。如果说是她讲信用我也要信任的话,这是基于抵押的信用关系,不是信赖。
信赖是有风险的,如果是想避免痛苦或者悲伤不敢付出行动,会无法与任何人建立起深厚的联系。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而是为了体会在共同体我的价值的一种手段。
上面三点是一个整体的,相互影响。自我接纳下,才能不惧背叛做到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下,我们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更加有勇气接纳自己。他者信赖带来的伙伴观念,带来共同体的感受。
甘于平凡的勇气,平凡、普通不意味着无能,我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刻,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不可能。
如果把人生看作在每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我们只用关注如何现在这一刹那。如果总着眼于目标与实现,那我们只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和忍耐阶段。
人生没必要搞得多么深刻,不要把认真对待当下生活和深刻混淆。
并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义,这意义是由自己赋予的。
在理解阿德勒心理学后,我改变了,世界与此同时也改变了。
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
结于 2001009 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