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美国互联网界举足轻重、有“创业教父”之称的哈佛大学计算机博士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本书是他的文集。
2004 年出版
阮一峰翻译
“书中的内容并不深奥,不仅仅是写给程序员和创业者的,更是写给普通读者的。作者最大的目的就是,通过这本书让普通读者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计算机时代。”
本书阐述了作者的一些有趣观点,虽已过十几年,但读起来仍觉犀利。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有必要从源头上讲起。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从此世界上一些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人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在他们身上逐渐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技术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很多“行话”(jargon)。20世纪60年代初,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学生团体叫做“铁路模型技术俱乐部”(Tech Model Railroad Club,简称TMRC),他们把难题的解决方法称为hack。
“在这里,hack作为名词有两个意思,既可以指很巧妙或很便捷的解决方法,也可以指比较笨拙、不那么优雅的解决方法。两者都能称为hack,不同的是,前者是漂亮的解决方法(cool hack或neat hack),后者是丑陋的解决方法(ugly hack或quick hack)。hack的字典解释是砍(木头),在这些学生看来,解决一个计算机难题就好像砍倒一棵大树。那么相应地,完成这种hack的过程就被称为hacking,而从事hacking的人就是hacker,也就是黑客。”
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创造财富。
财富与金钱并不是同义词,财富存在的时间与人类历史一样长久,甚至更长久,事实上蚂蚁也拥有财富。金钱是一种历史相对较短的发明。
财富是最基本的东西。我们需要的东西就是财富,食品、服装、住房、汽车、生活用品、外出旅行等都是财富。即使你没有钱,你也能拥有财富。如果有一台魔法机器,能够按照你的命令变出汽车,为你洗衣做饭,提供其他你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不需要钱了。要是你身处南极洲内陆,再多的钱对你也是无用的,因为没有东西可买,你真正需要的是财富。
财富才是你的目标,金钱不是。但是,如果财富真的这么重要,为什么大家都把挣钱挂在嘴边呢?部分原因是,金钱是财富的一种简便的表达方式:金钱有点像流动的财富,两者往往可以互相转化。但是,它们确实不是同样的东西,除非你打算伪造货币,否则使用“挣钱”这个词会不利于理解如何才能挣钱。
金钱是专业化的副产品。在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你需要的大部分产品无法自己制造。你需要土豆、铅笔、住房以及别的东西,你不得不让别人来提供。
金钱、又或者称之为交换媒介的优点是,它使得交易可以进行下去。缺点是,它往往模糊了交易的实质。人们觉得做生意就是为了挣钱,但是金钱其实只是一种中介,让大家可以更方便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多数生意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财富,做出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强调金钱与财富的差异是想说,如果你真的想实际创造、获得更多的财富,要真正考虑你计划的事情、做的事情是否是别人认为有价值的,需要的。
最可能明白财富能被创造出来的人就是那些善于制作东西的人,也就是手工艺人。他们做出来的东西直接放在商店里卖。但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手工艺人越来越少。目前还存在的最大的手工艺人群体就是程序员。
程序员坐在电脑前就能创造财富。优秀软件本身就是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你输入的文字符号就是一件完整的制成品。如果某人坐在电脑前,写出了一个不那么糟糕的浏览器(顺便说一句,这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世界就会变得富有得多。
看到这就想到了 VSCode,同时被世界上许多程序员使用,提供的流畅和方便的使用体验是一个宝贵的财富。
公司就是许多人聚在一起创造财富的地方,能够制造更多人们需要的东西。当然,有些雇员(比如收发室和人事部的员工)并不直接参与制造过程,但是程序员不然。他们真正地面对产品,一行行地写代码把产品做出来。所以,在程序员看来,事情再明显不过,财富就是被做出来的,而不是某个想象出来的神秘人物分发的大饼。
另一件程序员看来显而易见的事情就是创造财富的速率存在巨大的差异。一个优秀程序员连续工作几个星期可能可以创造价值100万美元的财富。同样的时间内,一个平庸的程序员不仅无法创造财富,甚至还可能减少财富(比如引入了bug)。
这就是为什么如此之多的最优秀程序员都是自由主义者的原因。我们这个世界,你向下沉沦或者向上奋进都取决于你自己,不能把原因推给外界。许许多多不创造任何财富的人——比如本科生、记者和政客——一听到最富有的5%人口占有全社会一半以上的财富,往往会认定这是不公平的。一个有经验的程序员很可能也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最顶尖的5%的程序员写出了全世界99%的优秀软件。
在工业化国家,一个人至少在二十多岁之前,总是从属于这样或那样的某个组织。经过这么多年,你已经习惯了自己属于这样一群人,早上全部起床,都来到同样几幢建筑物,开始做自己正常情况下没兴趣做的事情。这样的组织变成了你身份标志之一:姓名、年龄,头衔、组织名称。如果你要做自我介绍或者他人要描述你,结果无非就是,张三,10岁,某某小学的学生,或者,张三,20岁,某某大学的学生。
当张三从学校毕业后,他应该要找工作。找工作其实就是加入另一个组织。表面上,这个组织与大学很相像。你先挑选想去的公司,然后向它递交申请。如果它觉得你不错,你就能加入了。你早上起床,来到一个新的地点,也是几幢建筑物,开始做你正常情况下没兴趣做的事情。仅有的区别就是,上班的日子不如上学的日子有趣,但是有人付钱给你,而不是你付钱给学校。但是,上学和上班的相似之处要大于它们的不同。张三,20岁,某某大学的学生,现在变成了,张三,22岁,某某公司的程序员。
事实上,张三的生活比他意识到的发生了更大的变化。虽然公司和学校都是类似的社会组织,但是如果你深入观察现实,就会发现很大的区别。
公司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盈利,从而生存下去。创造财富是大多数公司盈利的手段。公司的业务高度专业化,掩盖了它们都是在创造财富的这种相似性。几乎所有情况下,公司的存在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当你为一家公司工作时,这也是你所做的事情。但是,公司内部的各种层级使得这一点有时不容易觉察到。你在公司内部所做的工作是与许多人一起合作完成的,你只是其中的一分子。你觉得自己是为公司的需要而工作,可能不会觉察到你其实是为了满足顾客的某种需求而工作。你的贡献也许不是直接性的,但是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提供某种人们需要的东西,否则不可能盈利。
一个大学毕业生总是想“我需要一份工作”,别人也是这么对他说的,好像变成某个组织的成员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更直接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你需要去做一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使不加入公司,你也能做到。公司不过是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共同做出某种人们需要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做出人们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加入某个公司。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选择可能是为某个现存的公司打工。但是,理解这种行为的真正含义对你没有什么坏处。工作就是在一个组织中,与许多人共同合作,做出某种人们需要的东西。
你的产出对业务的帮助呢?数据呢?(狗头
大公司会使得每个员工的贡献平均化,这是一个问题。我觉得,大公司最大的困扰就是无法准确测量每个员工的贡献。大多数时候它只是在瞎猜。在大公司中,你只要一般性地努力工作,就能得到意料之中的薪水。你不能明显无能或懒惰,但是谁也没觉得你会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
成立公司的目的不是奖励那些全部精力投入工作的员工。你不能对老板说,我打算十倍努力地工作,请你把我的薪水也增加十倍吧!因为公司已经假定你在全力工作了。但是,真正的问题实际上在于公司无法测量你的贡献。
要致富,你需要两样东西: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你的职位产生的业绩,应该是可测量的,否则你做得再多,也不会得到更多的报酬。此外,你还必须有可放大性,也就是说你做出的决定能够产生巨大的效应。
单单具备可测量性是不够的。比如,血汗工厂的工人报酬是按照计件制计算的,这是一个只有可测量性、没有可放大性的例子。你的表现可以被测量,并且据此得到回报,但是你没有决策的权力。你能做的唯一决策就是以多快的速度完成工作。即使你做到最快,回报可能也只增加一到二倍。
乔布斯曾经说过,创业的成败取决于最早加入公司的那十个人。我基本同意这个观点,虽然我觉得真正决定成败的其实只是前五人。小团队的优势不在于它本身的小,而在于你可以选择成员。我们不需要小村庄的那种“小”,而需要全明星第一阵容的那种“小”。
团队越大,每个人的贡献就越接近于整体的平均值。所以,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待在大公司里可能对他本人是一件很糟的事情,因为他的表现被其他不能干的人拖累了。当然,许多因素都会产生影响,比如这个人可能不太在乎回报,或者他更喜欢大公司的稳定。但是,一个非常能干而且在乎回报的人,通常在同类人组成的小团队中会有更出色的表现,自己也会感到更满意。
回顾历史,大多数因为创造财富而发财的人都是通过开发新技术而实现的。你不可能通过煎鸡蛋或剪头发而致富,因为使用你的服务的人是有限的。13世纪,佛罗伦萨人发明了精纺布,那是当时的高科技产品,这种新技术造就了佛罗伦萨的繁荣。17世纪,荷兰人掌握了造船术和航海知识,那也是当时的高科技,因此荷兰人主宰了欧洲前往远东的航线。小团队天生就适合解决技术难题。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快的,今天很有价值的技术,几年后可能就会丧失价值。小团队在如今这个时代可谓如鱼得水,因为他们不受官僚主义和繁琐管理制度的拖累。而且,技术的突破往往来自非常规的方法,小团队就较少受到常规方法的约束。